然而,过度扩张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。1988年,因集团庞大的业务体系导致管理不善,诺基亚的CEO卡勒·雷瓦内拉承受巨大的压力,在圣诞前不幸自杀。此后的两年,诺基亚经历了动荡和困境,直到救世主约玛·奥利拉的到来。刚刚上任,奥利拉就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:在六个月内扭亏为盈,否则就卖掉业务。
当时,摩托罗拉依旧占据着全球手机市场的领导地位,但奥利拉看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——GSM,也就是2G技术。这种新型的数字化移动通信标准,改变了以往模拟信号的模式,除了更清晰的通话质量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外,还能支持短信功能,甚至为手机上网奠定了基础。凭借这一技术,曾经的行业巨头摩托罗拉迅速失去了市场份额,而诺基亚则借此机会,一举吞噬了手机市场。
1991年,芬兰总理通过诺基亚手机拨通了全球第一通GSM电话;1992年,全球第一款量产GSM手机诺基亚1011问世;1996年,诺基亚跃升为全球手机销量第一,开始了长达15年的市场统治。然而,诺基亚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技术创新,奥利拉领导的决策团队——五位来自基层的高管,也是诺基亚崛起的重要原因。他们凭借平等的内部沟通和高效的决策机制,让公司始终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。
然而,巅峰往往意味着下坡的开始。成为手机霸主后,诺基亚没有停下脚步,而是开始着手发展操作系统。从2000年起,诺基亚推出了塞班S60平台,并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生态系统,试图复制苹果和安卓的成功,推出了应用商店和开发工具。然而,诺基亚始终未能克服自身的局限。它太过自信于自己对系统控制的掌握,不愿放权,始终未能顺应时代的变革。
塞班系统虽然是当时的先行者,但技术陈旧且极易出现卡顿现象。随着iPhone的出现,市场格局发生了剧变。谷歌迅速捨弃老旧的产品,重新推出了安卓系统,而塞班则因其开发困难、界面老旧等问题,多次受到警告。然而,诺基亚高层对软件的重视远远不够。管理层并未认清问题的本质,反而对塞班的瓶颈持有过度的宽容态度,认为其问题仅仅是缺乏更新。
最终,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从曾经的46%暴跌至31%,而安卓系统则一跃成为全球手机操作系统的霸主。2010年,微软的斯蒂芬·埃洛普成为诺基亚的CEO,接手后他果断放弃塞班和Meego系统,转投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,但这个决定已经太晚。此时,苹果和安卓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,开发者们也将目光锁定在这两个生态系统上,Windows Phone平台几乎无法吸引开发者的支持。
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衰退最终以2013年将其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而告终。尽管其曾经的辉煌几乎无人能敌,但诺基亚的失落,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误,更多的是组织变革的失败。在其巅峰时期,诺基亚拥有一种共识型的企业文化,高效且灵活。但随着规模的扩大,它逐渐陷入了官僚主义的陷阱,管理层的失误逐步导致了公司走向衰败。
如今的某些企业,或许与当年的诺基亚并无二致。当创新成为一种危险,稳定成为唯一目标时,企业的生死也早已注定。真正的崩溃,往往始于不敢承担责任的那一刻,而非技术上的失误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